要想家里好多往林上跑:恩亲网邀您省亲祭祖对我们的社会意义

  • 国学礼仪
  • 2020-03-06
  • 人已阅读
简介“要想家里好,多往林上跑”,其意思是说如果要想家里人过得幸福、平安,就要经常到林地里去祭祀祖先,凭吊自己的先人。实际上,这是在提倡孝道,教导人们不要忘记了自己的祖先,要饮水思源,敦亲睦族,以荣宗耀祖。

    “要想家里好,多往林上跑”,其意思是说如果要想家里人过得幸福、平安,就要经常到林地里去祭祀祖先,凭吊自己的先人。实际上,这是在提倡孝道,教导人们不要忘记了自己的祖先,要饮水思源,敦亲睦族,以荣宗耀祖。

中国的大多数地区和民族,都有祭祀祖先的习俗,特别是在乡村地区,祭祖仍是很隆重的礼俗。祭祀祖先在古代社会是一件大事,从天子到庶民无不如此,“祖者,国之重者也”。它与祭天、祭社并行为古代的三大祭礼。祭天的作用在于其政治功能,祭社强调的是其社会功能,而祭祖的目的则在于其伦理功能,它起着凝聚和维系家族、宗族乃至整个民族发展的作用。祭祀祖先除了向先人表达追念和报答之情外,有些时候也带有功利目的,如祈求祖先保佑家业昌盛、子孙兴旺或祛病免灾等。

    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祖先在宗庙。古人虽然宣传君权神授,但他们明白政权的得来主要还是依靠祖先,所以古代的帝王、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祖先并祈求他们的庇佑。帝王的宗庙又叫太庙,是国家的象征,如果宗庙被毁,则意味着国家的灭亡。如贾谊《过秦论》中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就指秦朝的灭亡。宗庙的建立和数量有严格的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都在宗庙进行,如古代皇帝即位时,要在宗庙内祭拜祖先、会见群臣、接受印玺,此称之为“庙见”,表明正式接掌了国家政权。如果国家有了重大事情,也一定要到宗庙祭告,以示对祖先的尊敬。祭祖的产生是以灵魂不死的观念为前提的。

    古人认为灵魂就是人的精神,它与人的形体是相对的,能够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淮南子•精神训》说:“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人死之后,精神离开人的形体而归于天地,古人称之为“鬼”,《经籍纂诂》曾提到:“鬼者,精魂所归”,“鬼之言归也”。灵魂虽然离开人体而归于天地,但它仍然能够对活人发生作用。它时常往来人间,庇佑子孙。如果子孙不肖或有重大事情发生,它会现出原来的形体,或以梦的形式向子孙发出警告。鬼魂也需要享用衣食,其衣食由子孙后代供给,这就是祭祀。没有得到祭祀的灵魂会变成厉鬼孤魂,作祟于人。要使鬼魂安宁,就要对它们进行祭祀。有些人在遇到重要活动或面临灾难,往往也会向巳故祖先献上衣食,祈求祖先神灵佑福祛灾。同时,对巳故长者的思念,特别是对故去的父母和祖父母,他们的养育之恩难以忘怀,种种关爱还历历在目,然而他们却已无法享受生者的回报,令生者悲痛难抑,使得人们只能向其灵魂供奉衣食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代代承传,祭祀便相沿成习。

    祭祀祖先成为习俗之后,就成了一种行为规范,严格约束着古人。不祭祖、不上坟就会遭到人们的非议,被认为是不孝。由于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礼仪在不同地区也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讲则大同小异。从祭祀的地点来看,有的是到野外墓地,有的是在宗祠,也有的是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呈上供品,然后按祭拜者的长幼顺序上香跪拜。分别称作祭于病、祭于墓、祭于寝。从祭祀的时间来看,一般是在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以及春节。也有在春分、秋分以及农历十月初一的。

    此外,在家中有婚嫁、升学、做官、有要事出外远行等大事时以及死者的忌日时也要进行祭祖。祭品一般有鸡、鱼、肉、蛋、酒、新鲜果品、点心等。此外,纸钱也是不能少的。清明节祭祖时,要往坟头上加土,农村称之为“添坟”,有的还要在坟头压纸。祭祀祖先最重要的是要敬要诚,所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在祭祀时一定要极尽敬与诚之能事,方能“诚则灵”,得到列祖列宗的护佑和庇荫。所以凡是参加祭祀的人,一定要克敬克诚,心神专一。

    古人在祭祀前几天还要斋戒。当然,古代斋戒中的不吃荤,并非吃素食、忌肉食。古代的“荤”不是指现代意义的肉类食品,而是指葱蒜韭姜等有刺激气味的菜,不吃它们,目的在于防止在祭祀时口里发出难闻的气味,造成对祖先的不尊敬。时至今日,祭祀祖先的礼俗在各地依然存在。它虽然依旧带有迷信色彩,但作为生者企图超越生死界限与亡者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或民族习惯,是不能被强制取消的。我们要提倡以更文明的方式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以寄托心中的情感,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与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