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民俗大全:七月初七也称七夕节、乞巧节、情人节

  • 国学礼仪
  • 2019-09-19
  • 人已阅读
简介农历七月初七也称七夕节、乞巧节、情人节等。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俗信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祭拜织女能求得心灵手巧,姻缘美满。天上的诸仙女下凡游戏洗浴,老牛突然开口,劝牛郎拿走织女的羽衣与之结拜为夫妻。婚后两人你耕我织,生男育女,恩爱无比。可是好景不长,织女私自下凡的事情让天帝知道了,派了王母娘娘带织女回天庭接受惩。老牛临死之际献出它的皮让牛郎披上。牛郎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到织女谁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划出一道天河,牛郎织女只能隔岸相望。七夕是女性欢乐的节日,但也要看到乞巧的习俗

天孙一夜停机暇,世千家乞巧忙。G7H成都周边郊区县最全的公墓陵园网_恩亲网_殡葬网_18328329737
想双星心事密话头长。七月七,回首笑三郎。
G7H成都周边郊区县最全的公墓陵园网_恩亲网_殡葬网_18328329737

元代民歌《四节》G7H成都周边郊区县最全的公墓陵园网_恩亲网_殡葬网_18328329737
G7H成都周边郊区县最全的公墓陵园网_恩亲网_殡葬网_18328329737
成都凤凰陵园
G7H成都周边郊区县最全的公墓陵园网_恩亲网_殡葬网_18328329737

农历七月初七也称七夕节、乞巧节、情等。这一天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俗信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祭拜织女能求得心灵手巧,姻缘美满。G7H成都周边郊区县最全的公墓陵园网_恩亲网_殡葬网_18328329737

牛郎织女故事是我国流传颇广的四大民问传说之一。牛郎本是民间的一个放牛郎,与一头老牛相依为生。天上的诸仙女下凡游戏洗浴,老牛突然开口,劝牛郎拿走织女的羽衣与之结拜为夫妻。婚后两你耕我织,生男育女,恩爱无比。可是好景不长,织女私自下凡的事情让天帝知道了,派了王母娘娘带织女回天庭接受惩。老牛临死之际献出它的皮让牛郎披上。牛郎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到织女谁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划出一道天河,牛郎织女只能隔岸相望。后来他们忠贞的爱情终于感动了上天,天帝答应每年七月初七由鸟鹊搭桥,允许他们见上一面。G7H成都周边郊区县最全的公墓陵园网_恩亲网_殡葬网_18328329737
G7H成都周边郊区县最全的公墓陵园网_恩亲网_殡葬网_18328329737
古时民众相信,此夜于瓜果架下,还能偷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
七夕节发源于星辰崇拜,牛郎织女本来只是两个星体,分别属于现代天文学命名的天鹰座和天琴座。通常说的牛郎星指河鼓二,民间传说把河鼓和河鼓二说成是牛郎挑的两个孩子。织女星也有三颗,织女一、织女二和织女三构成三角形,俗称织女用的梭子。渐台一、二、三、四星构成的四角星,被认为是织女的织机。牛郎织女两星早在战国至秦汉间,就具备了神话色彩。如《史记·天官书》记载:“牵牛为牺牲。”《淮南子·天文篇》说牵牛星“一时不出,其世不和;四时不出,天下大乱”。《史记正义》又说织女为“天女也,主果林丝帛珍宝”。甚至帝王如果至孝,感动神明,织女三星就会又明又亮,反之则暗而微弱。天下女工废直到汉代织女牛郎才开始脱离征兆象征,开始形成流传至今的七夕节俗,发生了爱情纠葛。但他们还不是夫妻关系,正式婚姻还要等到几百年后的南北朝时期才确定G7H成都周边郊区县最全的公墓陵园网_恩亲网_殡葬网_18328329737

乞巧习俗是七夕节文化中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祈愿。晋周处《风土记》描述了当时七夕节俗的场景:“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奕正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民间有一首乞巧歌,生动地概括了乞求内容:"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但诸多乞求不能兼得,只能是一个愿望,而且要诚心诚意地连乞三年才有效验。虽然如此以女红能事为目的还是乞巧的主流。《荆楚岁时记》记载:七夕之夜,妇女们摆设香案,上置时鲜瓜果,祭拜织女乞巧。如果夜里有喜子(一种红色长腿小蜘蛛)结网于瓜果上,就被认为得到了织女的青睐,乞得了灵心巧手。G7H成都周边郊区县最全的公墓陵园网_恩亲网_殡葬网_18328329737
G7H成都周边郊区县最全的公墓陵园网_恩亲网_殡葬网_18328329737
唐玄宗这位风流天子对七夕节尤其重视他在宫中建成
座"乞巧楼"。这座"乞巧楼”以锦结成楼殿,高达百尺可坐数十。楼上陈列瓜果酒炙,摆设坐具,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宫中妃嫔们各赐九孔针、五色线,在月光下穿过者为得巧。乞巧完毕,演奏清商妙曲,欢宴达旦,以至城中士民之家纷纷效仿,成为一时风尚。G7H成都周边郊区县最全的公墓陵园网_恩亲网_殡葬网_18328329737

《桂苑丛谈》关于唐代“七夕“乞巧还记载了“金针度”的著名故事。唐肃宗年间,有女郑采娘,贤淑端庄,于七夕夜乞巧后梦见云雨蔽空遮盖,织女来送她一枚寸余长的金针,缀在纸上,若她三日之内保守秘密,便可得巧,不久还可变成男子;不料母亲得晓,非要看个明白,结果一看变成了一张空纸,针迹犹在。此故事荒诞不经,却流传颇广。G7H成都周边郊区县最全的公墓陵园网_恩亲网_殡葬网_18328329737

七夕是女性欢乐的节日,但也要看到乞巧的习俗也是古代女性家庭角色、社会地位的反映。她们的生活完全被限制在社会主流之外,圈定在祈求女红、婚姻、生育等狭窄范围内,是男女角色不平等的体现。七月七日除女子乞巧之外,有些地方的男子,尤其是男孩同样参加到七夕活动之中。有的地方把七月七日看作是魁星诞辰,故这一天还有男子拜魁星的仪式。如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七月七夕……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一种儿童玩的小泥偶)、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G7H成都周边郊区县最全的公墓陵园网_恩亲网_殡葬网_18328329737

民国十七年福建《沙县志》记载:七夕,"童子新入学者以瓜果、香烛排列庭前读书,谓之乞巧。台湾省的旧俗则是16岁的少男少女于此日准备丰盛的祭品以及鸟母衣、四果、菜棵等,到供奉七娘妈(织女星)的庙宇祭拜,祭拜过后在七娘妈的供桌下匐匍前进,钻行三圈,钻过供桌再爬起来时便表示已成年。G7H成都周边郊区县最全的公墓陵园网_恩亲网_殡葬网_18328329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