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丧葬红包习俗|红包的来由|红包事红包礼仪

  • 殡葬习俗
  • 2019-09-28
  • 人已阅读
简介白事封包不能用喜事的喜庆封包,市场上的那种现成封包,只能用大吉大利或是白事专用封包,千万不要用恭喜发财、双喜、贺等封包。白事专用封包不需要致辞,只在封包正面左下角具名“XXX敬”;那种无致辞的空白封包,则在正面顶部居中竖排写上“牛眠之敬”,在左下角具名即可。人们以“牛眠”、“得牛眠”、“卜牛眠”“牛眠地”的典故,喻埋葬先人、可让后辈发迹兴旺的坟地。牛眠之敬就是对逝者的尊重与敬意。

红包:红白事必备的还礼习俗。一般给红包是希望讨吉利,讨彩头;也是红白事家属的心意。对于喜事发红包,一般都可以理解。那么丧事发红包,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其实丧事原本是晦气的事,所以当你帮你的人,或者你所借之物,我们都要为人和物去掉晦气,那么红包就是这个角色(红包数量家属随意,一般暨“月月红”。封给丧家的要单数;丧家封给办事的人要吉利数)。丧事中特别要给红包的地方:比方为丧家开墓,挖金坑,接触到遗体或者骨灰盒,车辆运送遗体或者骨灰盒,起瓒迁坟,捡金拾骨,封馆,择日安葬等。

确实中国的传统观念里,6(顺利)和8(音同发,发财),都是吉利数字,一般常在乔迁或店铺开张中,图个口彩吉利。一般忌用4(音同死),丧葬礼金除外,4也有万事如意的意思。在结婚的红包中,一般不包单数,因为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说法,就是2个人双双对对,不落单,所以单数的话,不吉利。

喜事我们都知道要图吉利,送礼的数目不能带不吉利的数字,其实,丧事也是要趋吉避害的,主人家也要图吉利,因此,送礼的时候要注意数额,不能带在人们习俗里认为不吉利的数字,否则会得罪人。

白事送礼数额要单数,不能封双数的红包。单数表示不好的事情只此一回,如果是双数,则寓意祸不单行,就会得罪主人家了。很多人习惯送红包就封个大额的整数了事,可能不经意间就得罪人。一般封丧事的红包都带尾数,常用1做尾数,比如501、511等,此外,有些地方也可以用3、6、9等代表单数,一般不用5、7,为了稳妥起见,建议都用1。

白事封包不能用喜事的喜庆封包,市场上的那种现成封包,只能用大吉大利或是白事专用封包,千万不要用恭喜发财、双喜、贺等封包。白事专用封包不需要致辞,只在封包正面左下角具名“XXX敬”;那种无致辞的空白封包,则在正面顶部居中竖排写上“牛眠之敬”,在左下角具名即可。人们以“牛眠”、“得牛眠”、“卜牛眠”“牛眠地”的典故,喻埋葬先人、可让后辈发迹兴旺的坟地。牛眠之敬就是对逝者的尊重与敬意。

【牛眠地】《晋书·周光传》:“初,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谓曰:‘前岗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言讫不见。侃寻牛得之,因葬其处。”亦指风水好的墓地,可使后辈发达。朱桑则《寄运曲》:“一棺痛慈母,急为卜牛眠。”另参见地理部·土石“牛眠地”、动物部·走兽“眠牛”、人事部·病死“得牛眠”。 后世遂以为典,谓葬先人于牛眠宝地,风水极佳,子孙富贵。元《丁鹤年集四送奉祠王良佐奔讣还郾城诗》:“佳城已卜牛眠地,屏立泰山带围泗。 指所谓有利于后代升官发财的坟地。 所谓“牛眠”,又称“牛眠福地”,是指人逝后葬得好风水福地的意思。“牛眠”的由来,根据《晋书》记载,东晋时征西大将军陶侃,字士衡,江西九江人。早年,父母逝世,觅地安葬时,家中之牛忽然出走,卧于一山岗处。经一老人指点,说牛眠之地是福地,陶侃遂将牛眠之地营葬父母。及后陶侃高官荣耀。后人因称风水福地为“牛眠”。

办丧事的时候,主人家收到红包时,很多地方的习俗是需要回礼的,也就是送一个小红包给送礼者,这种红包一般就是一块钱左右,象征着送礼者大吉利是。这种回赠红包,送礼者是要收下的,不能拒收。帮工工钱照拿,主家还封给喜钱红包。人死之后请人看地择日等,尽可能选择到比较理想的“风水”,主家以红包重礼相赠。

红包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据传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裹。现在泛指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喜庆时馈赠礼金。也指奖金、贿赂他人的钱。在中国粤语区红包被称为利市(俗作利是、利事、励事),是将金钱放置红色封套内做成的一种小礼物。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得病,使孩子变成傻子。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逼着孩子玩,一直玩到睡下,还放到枕头边。半夜里,祟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出现一道亮光,祟急忙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这事告诉了邻居,一传十,十传百,家喻户晓,纷纷仿效给孩子压祟钱,并且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到了明清时,压祟钱改成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铜钱给孩子。民国时,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晚辈的压岁钱,用红纸包一枚大洋,象征“一本万利”。至今,红包由压岁(祟)普及为一种习俗。因为红色象征好运,所以,每逢婚嫁、添丁、新宅、开工、生日等等......皆发红包。有喜当贺,理所当然。又如给喜娘、道士、僧尼、轿夫、吹鼓手、司机、小姐等人发个红包,过去叫作“花彩”,今天改名“小费”, 乃回馈他人辛劳,无可非议。

送红包和收红包是国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红包文化原先是出自于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一种正常人际关系,体现和谐相处的友好情结,几百年来红包还是以这个意义居多。不过送红包更为普遍的意义,一是给晚辈一种关爱,压岁钱、生日祝愿都含有平安吉祥的寓意;二是婚嫁喜庆有喜当贺的礼仪,以及亲友初会、相聚互馈祝愿的表示;再一种则是完全出自内心感戴之情的酬谢。而回馈他人辛劳,给喜娘、道士、僧尼、轿夫、吹鼓手、车夫等等的红包,一般又叫做“花彩”,今天则称“小费”。应该说红包文化除了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外,还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负义的心态。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在异国他乡,一些与华人有往来的其它族裔朋友,对华夏的红包文化也是随俗例行,民间如此,社区、公司也奉行如仪。更有甚者,一些银行、商家在春节期间,从楼宇高处往下撒放红包,漫天飞舞宛如落英缤纷,街心人众如潮汹涌,争先趋之若鹜。人们「冲」的不是那小红包内微不足道的一美元,求的是能得到红包图个吉利,来年招财进宝。

戏曲舞台于新春演出时,剧中有挨杀、暴毙或披戴孝的角色,戏班老板要给扮演者送红包,让他们拿去煮碗太平面吃,既作补偿奖励又为除晦消灾。此习俗至今许多剧团仍在例行。就是平日里剧团在乡间演出,观众给剧中人(其实就是演员)送红包,也是屡见不鲜。方形相若的红纸,包裹铜钱,封作“利市”。而第一代的印刷纸质红包封,约于1900年,印刷术开始广为所用时,才得以问世。当时的所谓红包封,做法非常简单,只以红纸印上黄油,再于未干的黄油上缀上金粉,效果就如现今烫了金字的红包封般,而图案则多以简单为主,再配以吉利的字句。红包封面印刷精美,除了传统的红色外,还有金色的封套,上面的图案亦种类繁多,除了平面印刷和烫金印刷的吉祥图案、生肖图案外,还有立体雷射印刷和卡通人物图案的。

红包是婚礼上必须接触到的,无论是送婚礼红包还是收婚礼红包都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我们今天主要是针对新人收婚礼红包时的一些问题解答;对于新人来讲,签收礼金是婚礼上的敏感环节,不想在这个浪漫的日子因为金钱而出现尴尬或不开心,细心和周到是妥善处理的良方!

Q:收礼金或礼物时,需要注意的礼貌细节有哪些?

A:无论是新人的帮手还是新人自己,在收礼金、礼物时都有一些有关礼貌的小细节需要注意。

第一,在宾客面前,将红包拿在手中时,不要不经意的捏量红包的厚度,这样的行为与当面清点礼金一样不礼貌;

第二,发现支票上的金额出奇的少时,不要面露惊讶之色,如果确实怀疑是宾客填错时,可以用查验签名或辨认字迹等理由让宾客再次确认支票。

第三,当宾客送的礼物尺寸不合适,当场戴不起来时,如果新人只表示不太合适就放到一旁,便非常不礼貌。遇到这种状况,新人可以以幽默的口吻说:“我会把这个当作传家宝,当我未来的女儿结婚时再送给她。”这样收下礼物,双方都会比较愉快。

Q:如果宾客送出的是贵重饰品,一般会选择直接为新人穿戴上,所以饰品礼物是不是就不用记录、入账了?

A:正因为许多宾客都喜欢把金饰、珠宝等直接为新人穿戴上,所以饰品方面的收入才十分容易混乱。有时不小心丢了一两件,新人也全然不知,枉费了来宾的一番心意。所以,在新人收礼物的过程中,应有一个人在一旁将宾客姓名、礼物的品种及件数清晰记录,方便事后清点。当然记录的人最好不要到宾客面前进行记录,这样也是很不太礼貌的。此人最好站在宾客身后这样既不引人注意,又能清晰的看到新人的地方。

Q:客人送出现金时,往往是放在红包内的,收取时是不是应该点清?如果不及时清点,会不会造成账目的混乱?

A:在客人面前清点现金自然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不进行清点,也会造成最终账目的混乱。最好的方法是,由一人负责收礼金,收的时候在红包上标好客人的名字,再转交另一人带入休息室进行清点、入账。标记红包应该在客人签好留言簿,并进入会场后,再按照签名准确标记,当着客人的面标记红包,也有些许不妥。

Q:如果宾客是以现金支票的形式送礼金,支票是不是应该和现金放在一起?收到的支票用不用当时查验?

A:支票的体积较小,如果混在众多现金中,很容易弄丢,所以要准备一个专门用来收纳支票的本子,将支票与现金分开收纳。不同种类的支票,也最好做一下区分,这样新人在事后处理时,会更加方便。收到支票时,查收的人员可以代新人粗略检查一下抬头或签名等细节,而支票是否能兑现,还是留给新人事后到银行处理比较适合。

朋友吊丧一般是送素色绸缎挽幢和红包(赙仪)。丧事的红包与年节喜庆的包法不同,包钱的方形红纸沿平行于对角线斜向折叠,交给丧家时要说这仅是够买纸的钱。丧家应回赠吊丧者一条手巾和两条红丝钱。现在吊丧者多送花圈,并向死者行鞠躬礼,送现金也多不用红纸包裹。丧家回赠吊丧者一粒糖果和一包裹着硬币的小红包。

俗谚云:“死爸扛去埋,死母照头来(按规矩办)。”若死者是娶进的女性,丧家应首先通知其娘家,俗称“报死”。其娘家要赠给送讣告者一条汗巾、两个红蛋(或一个红包)。骨灰盒入在那个后,然后才由工人盖上棺盖,丧家要赠给工人一个"红包"。起坟拾骨后,一般择吉日原地再葬,请土工修好坟墓 。祭祀后宴请工人,给了工钱再给红包。葬后数日,仍然再巡山、圆坟、祭祀。凡参加送行的,丧家要送给草帽(后改雨伞)及礼包(四式礼:毛巾一条、糖粒两颗、红布一条、红包一个)。

封包的题写要根据事由而定,以前每一类酒事的封包都有很多种写法,现在我们大多简化了,一般而言,喜事之类,可用“贺仪”,也可套用“某事之喜(庆)”的格式,如

结婚为“新婚之喜 ”,或“新婚燕尔”嫁女也可用“妙选东床”、“于归之庆”……

新居如自新建的可用“新居之喜”或“大厦落成之喜”,仑奂之喜 燕贺之喜

迁居则用“乔迁之喜”;

动工用“宏开基业”、“宏基创建”或“开基之庆”;

开业用“开张之庆”,

满月用“弥月之喜”,生男可用“弄璋之喜”,生女则用“弄瓦之喜”;

如做三朝,则用“三洗之喜”或“汤饼流香”;

对岁用“试周之喜”;

葬祖用“牛眠之庆”等。

谢媒人用“月老之敬”或“冰仪”;

丧事现在多用“奠仪”。

其它如不好套用格式,也可选用一句有关此事的四字吉利话来题写封包,

如升学、升官可用“鹏程万里”、“前程似锦”等;

开张亦可用“开张宏发”、“日新月异”等;

男寿用“松柏长春”,女寿用“宴启瑶池”等。夫妻双寿用“椿萱并茂”、“日月齐辉”等

书写的格式一般应以直写为好,通常在正中用大字写名目即喜庆贺语,左下角题写落款,喜庆之事,多用“某某敬贺”或“某某、某某仝贺”,如是丧事则用“某某敬挽”或“某某、某某仝挽”,葬祖多用“某某具”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