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的習俗:人胜节的活动

  • 殡葬习俗
  • 2019-09-28
  • 人已阅读
简介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即“人类的生日”,这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中国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人日”、 “人庆节”、“人胜节” 、“人口日”、“人七日”或“七元日”。民间有一个传说,过去人和动物不分彼此,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日。农历正月初一是鸡的生日,初二是狗的生日,初三是羊的生日,初四是猪的生日,初五是牛的生日,初六是马的生日,初七是人的生日,初八是谷的生日。这种传说远在汉代就有记载了,可能是一种动物崇拜的遗风,赐予每种动物一个诞生神话,从而也产生了人的生日——人胜节,并产生了十二生肖信

正月初七的習俗

一、人日

正月初七為人日(又稱七元),人日的說法源於道教,漢朝時已非常流行。據東方朔占書中所記:「歲後八日,正月初一占雞,二日占犬(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故正月初七為人日。往昔人日乃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人們會將彩紙或金箔紙剪成人形,貼於屏風上可保全家人口平安, 也有人把它戴在髮間,是裝飾也可避邪。

二、補天穿

此外,傳說如正月初七這一天是天晴的話,則表示人丁興旺。另外,也有傳說是「人日多陰」,即這一天,天上好像穿了個洞似的,所以人們要幫天修補一下,以免天雨成災,因此要煎些鹹或甜的(如年糕)糕點來拜祀神明,這習俗叫「補天穿」。

农历正月初七,又称为“人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资料来源:《春节》新华社发)

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即“人类的生日”,这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中国民间称初七这天为“人日”、 “人庆节”、“人胜节” 、“人口日”、“人七日”或“七元日”。民间有一个传说,过去人和动物不分彼此,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日。农历正月初一是鸡的生日,初二是狗的生日,初三是羊的生日,初四是猪的生日,初五是牛的生日,初六是马的生日,初七是人的生日,初八是谷的生日。这种传说远在汉代就有记载了,可能是一种动物崇拜的遗风,赐予每种动物一个诞生神话,从而也产生了人的生日——人胜节,并产生了十二生肖信仰,并以其记时。

道教也认为“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此说颇有“进化论”的科学观念。汉人东方朔的《占书》亦云:“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因此,民间相信,如果正月初一天晴,是年鸡则繁育,阴雨鸡则不旺;初二阴晴兆狗;初三日阳晴则兆猪,以此类推。

民俗有曰

◆“七日贴人于帐”。

◆又称七煞日,许多事情都不宜在这天进行,尤其应避免外出远行。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街头看少年。鸡不啼,狗不咬,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

人胜节的活动:

一是占卜吉祥。根据气象判断吉凶,以卜人类的繁衍。在西北地区多在人胜节前后购买“生命树”等剪纸。在北方还流行一种活动:让小孩头顶八卦,测试能坚持多久,以训练其耐心,期盼吉祥。这也是一种祈求人丁兴旺的吉祥物。

二是放生。放生是受佛教影响发展起来的,但与人胜节神话传说又有一定联系。

三是文艺活动。这类活动往往与春节的文艺活动相同,但也有其特点。如陕西延安在人胜节时,把鼓抬出来,鼓声一响,人们就跃跃欲试了,“锣鼓响,脚片痒”。大家都拥向广场,开始闹秧歌。男女都可参加,选举队长。秧歌队到处转院拜年,以酒洗尘。秧歌种类较多,有过街秧歌、排门秧歌、大场秧歌、走灯秧歌、老秧歌等等。延安闹秧歌,起初也是为了驱疫,后来才变成娱乐活动,当然也有加强联络、劝善等教育内容。

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后生,是人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这一天,当年满16岁以上的青年均可自由上街玩耍,街头出现“鸡不啼,狗不咬,十八岁的大姑娘满街跑”的亮丽景观。各处庙会也在这一天掀起客流高潮。游人明显比初一到初五多。少男这一天要着意打扮,充分展示自己的青春朝气,少女要自制人胜、花胜饰物自己佩戴或相互馈赠,显示自己手工技巧。这是一个展示青春美的日子,也是家庭主妇在家忙活几天节日后可以上街游玩的日子,更多的人是为自己的儿子、女儿挑选配偶,以便正月十五后托媒人去提亲。在山东省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据说:“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

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测阴晴的活动,“人日”不但要吃春饼(一种双层的荷叶饼,卷“盒子菜”(酱肘子、小肚等熟肉菜),而且要煎饼于庭院,谓之“熏天”。但此俗流传范围越来越小,清末民初时即已被淘汰,以后则鲜为人知,这些习俗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多数已消失。

目前,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还保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此俗在新加坡依然盛行”;而在中国北方则保有用炒过的大米拌上饴糖,做成球状或方状食品食用,叫“响太平”,寓意“太平安康”。》》》》正月初七礼节正月特定礼仪

每年的正月初七晚上,大人们用托盘端着熟猪头、祭品和香、表、纸、烛、鞭炮等,小孩子们提着灯笼排着长阵,去到土地庙祭祀土地公和土地婆;跪拜祷告,祈求土地保佑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四季平安,还要许愿‘保佑狼巴子不拉猪羊,毛狗子不拉鸡鸭等,来年还愿的猪头会更大,燃放的鞭炮会更多’。在朝拜土地来的路上和回归途中,孩子们皆要舞动灯笼,一起高声吆喝,高喊着:“我们屋檐高哟!对门屋檐低哟!说嚯!毛狗子拉对门的鸡哟!”“我们这边赢哟,你们那边输哟!说喝 !老巴子拉你们猪哟!”,一遍又一遍,一声接一声不停的喊!上下村庄和对门屋场的儿童也都同时同样的喊叫起来,夜空中长期荡漾着四面八方的“说喝”声!这一古老习俗,一直留传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