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殡葬网整理苗族人办丧事的来历、苗族人怎么办丧事?

  • 殡葬习俗
  • 2019-12-02
  • 人已阅读
简介他们办丧事为的是怀念生养他们的父母,延长掩理时间,多看父母几眼。他们把甑子吊起的时候,上面弄一块布来蒙着当鼓米打。一边吹芦笙,一边打鼓说:芦笙代表父亲,鼓代表母亲,吹芦笙、打鼓,表示父母相应。
苗族人办丧事的来历

苗族人最初是不办丧事的,人死了就拾出去一埋了事。后来苗族出了两个杰出的太医,一个叫龙鹰,一个叫审鹰。情形就变了。有一年,他们到西天去取医经,一去就去了很久,回家来的时候,他们的父亲、母亲已经死了。由于时间久,尸体都烂了,取来的医经也医不活父母。他们叹着气说:“我们这个药,只医得活人,医不得死人。”这句话就一直传到现在。

当时龙鹰和审鹰见父母不能复生,还伤心地哭诉说:“娘啊娘啊,爹啊爹啊,我们到西天取医经的时候,你们咋不给我们来信哟!你们要是把甑子昂起来敲几下,我们就会耳烧面热,坐立不安,晓得家里有急事了,就会回来把你们医好嘛!”他们越想越怪甑子,就把甑子弄来吊到堂屋上敲,又把芦笙吹起,一场丧事就办开了。

他们办丧事为的是怀念生养他们的父母,延长掩理时间,多看父母几眼。他们把甑子吊起的时候,上面弄一块布来蒙着当鼓米打。一边吹芦笙,一边打鼓说:芦笙代表父亲,鼓代表母亲,吹芦笙、打鼓,表示父母相应。

因为甑子上的布不经打,他们就将牛皮蒙在甑子上。这样打起来就更响,也更耐用。后来又模仿慨子的样子,做得更大、更长,用牛皮蒙起来打,就成了现在的竣。来看龙鹰、审鹰办丧事的人,竟这得个办法好,以后自家的父母亲死了,也照着这个办法办表事。时同一长,就形成了风俗。

苗族人办丧事的来历

从前,大山脚下住了个姓陶的大汉,他的婆娘早死了,留下个八岁的儿子和十二岁的女儿跟他过活。他用石头砌墙,石板当瓦,筑起了三间石屋;又用野牛皮做了个木鼓和一个铁鼓。每当他出门打猎时,总要把儿女叫到身边说:“山里野兽多,不要乱跑,就在家里耍。看到野兽来就擂鼓,我听到鼓声就赶回来了。

有一天,陶大汉打猎去了。中午时刻,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天昏地暗,滚滚山洪铺天盖地涌来,石头房子眼看就要被淹没了,姐姐和弟弟忙登上房顶,擂起鼓来。

陶大汉听到鼓声,忙从山上赶来。眼前是茫茫大水,他心里着急两个孩子,就摘了两片玉荷叶,踏着水向家里奔去。两个孩子见爹回来,心里安稳多了。陶大汉见被水淹得只剩点屋顶的石头房子就要垮塌了,洪水还在往上涨,忙打开木鼓的野牛皮,把两个孩子装进去。刚封好木鼓,一个浪子打来,木鼓被浪卷走了。陶大汉慌了,抱着铁鼓跟着游去。这样过了三天三夜,在他精疲力尽的时候,一条大得无比的鱼,张开海大的口,把他和铁鼓吞下了肚。

不知过了多久,洪水消了,弟弟和姐姐从木鼓中出来,却不见了爹。他们喊呀喊呀,声音都喊哑了,听不到爹的回声,他们将木鼓擂呀擂呀,手都擂软了,也看不见爹的影子。他们沿着河找呀找呀,在一片积满潮泥的岸上看到一条海大的死鱼。姐姐说“是不是鱼把爹吃了呢?”弟弟说:“我们把鱼剖开来看看吧。”

于是,他们用手指挖,用石块剁,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石块堆得像座小山包,手指挖出了血,终于在鱼肚皮底下抠了个洞。他们钻进鱼肚,果然看到了铁鼓和死在那里的爹。他们把爹的尸首抬出来,伤心地哭啊哭啊,哭得山林摇摆,哭得小溪呜咽,哭得岩石流泪。人们听到他们悲伤的哭声,从四面八方跑来劝慰他们。人们见铁鼓的皮破了,就把鱼皮剥下来换上。晚上,人们怕野兽来伤害他们,就在陶大汉尸体周围燃起几堆大火,把木鼓吊在竹杆上擂一阵,歇一阵,歇一阵又擂一阵。有的人还围着尸首一个劲地吹竹筒,舞弓箭两姐弟守着爹的尸首哭啊哭啊,哭得眼睛都流血了。他们边哭边诉爹生前打猎、楠沙播种的事儿和对他们的养育之恩,哭诉得那么伤心、动人。以后,这就形成了苗族的“坛内歌”。他们在尸首面前吹竹筒、舞弓箭、擂鼓,就形成了以后苗族的葬俗“吊鼓”活动,只是把吹竹筒变成了吹芦笙。

姐姐说:“铁或和爹是一起被鱼进肚里去的,鼓里附着爹的魂魄,在掩埋爹的尸首时才敲吧。”这就是以后苗家用来烧灵转葬时必击小鼓的来历,只是小鼓的鼓身已用木换成了铁,鱼皮还原成牛皮。以后,哀悼、颂扬死者敲“吊鼓”,就成了苗族习俗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