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归窖:布依族、布朗族、仡佬族、纳西族和土家族的千年丧葬礼

  • 公墓新闻
  • 2019-11-10
  • 人已阅读
简介布依族、布朗族、仡佬族、纳西族和土家族的千年丧葬礼。出殡途中选好一个宽敞的坝子,用两根长凳支垫灵柩,到时由寨中有名望者在此扶孝子孝孙围灵柩绕三圈,至此才算与死者永别仪式一完,孝子们就丢掉哭丧棒,解下腰带、白纸草鞋及头上的麻丝,包好拖地孝帕,撕去祭帐上的“奠”字及前后落款的字条。然后送灵柩至墓地安葬。
布依族的丧葬礼

布依族人亡故选定祭日后,丧家请几个青年,手持拐杖到来友家报丧,每到一家,哪怕肚子很饱,都要吃半碗饭,据说,这是替死者吃最后一餐饭。出殡前,每天早、中、晚敲三次铜鼓,他们认为鼓声会传至天上,仙人得知就会下凡将死者接去。出殡时,魔公要念“开路书”,内容全是叙述死者生前事迹并与死者“对话”,送亡灵上天。每送一程道出一个地名,这条送灵路线对研究布依族祖先的来源与迁徙路线,有很高价值。仪式毕,敲九下铜鼓,并在灵房上揭个洞,让死者的灵魂上天。出殡途中选好一个宽敞的坝子,用两根长凳支垫灵柩,到时由寨中有名望者在此扶孝子孝孙围灵柩绕三圈,至此才算与死者永别仪式一完,孝子们就丢掉哭丧棒,解下腰带、白纸草鞋及头上的麻丝,包好拖地孝帕,撕去祭帐上的“奠”字及前后落款的字条。然后送灵柩至墓地安葬。

布朗族的丧葬礼

西双版纳布朗族送葬时,村社头人召曼负责照管全村小孩的魂。抬死人出村时,召曼要在凉台上高声叫喊:“男孩、女孩子们听着:你们的魂不要跟去,好好地住在召曼的村子里。”葬毕返回时,召曼边走边唤:“龙山是很脏的地方,你们(指送葬者的魂魄)不要呆在那里,赶紧返回寨子吧!”送葬者临近村寨都要在水沟边洗手洗脸之后才能进寨。召曼进寨向寨心神祷告:“寨子里少了一个人,我们已经把他送到龙山去了。”死者家属要向本族氏族神祷告,并用五对蜡条分别祭祀召曼、结捧、结相等村社头人,意为买“骨魂”回来,并向头人交“土灰钱”云南墨江县的布朗族在人死时须杀一只狗,为亡灵引路;而施甸县的布朗族则是杀猪宰鸡。死者家属从猪颈上割下三片肉,从鸡脖子上切下三段,用以敬献亡灵。连续献三个早上,丧事即告结束割剩的猪肉和鸡肉给帮助料理丧事的人吃,死者家属不能吃。

仡佬族的丧葬礼

仡佬族人死后先报丧,亲友邻里皆送祭品。由家属净尸,裹上衣衾,穿戴完毕入棺,入棺时辰由家族占卜。拾尸时由孝子抱死者头部,盖棺时亲属高喊死者称谓。亲属、友人、邻里痛哭示哀。择日送葬,开挖墓穴埋棺填土。仡佬人坟墓独具特色,其坟堆与山岗呈平行方向(其他民族的坟一般呈直角),墓穴用石板或不规则石片镶砌,前面两块石板呈一三角形顶。坟前不立碑,仅于墓后栽棵泡桐树,或在墓旁栽松、柏、黄杨以作墓志,称为“风水树”。

土家族的丧葬礼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等地土家族对丧葬事的俗称也同汉族一样,把丧葬事称为“白事”、“优事”,而在人民的口语中,却常叫做“黄金归窖”,含有对逝世老人的尊敬和求吉利之意。

土家族丧葬形式主要是土葬。土葬始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中期。多与认为死者国度位于地下的观念有关。土家族崇拜祖先,葬礼较隆重。孝家发丧后,亲朋邻里带上祭礼前来吊唁、前祭告慰亡魂入殓后,须备办酒席请村邻亲友守夜,为死者再度送魂。出葬之日,人们戴孝送行,入葬后垒土为坟。

纳西族的丧葬礼

纳西族丧葬形式主要是火葬。据正德《云南志》景泰《云南图经》等载,古代纳西族“焚骨不葬”,“贵贱一所焚之”。云南宁蒗、永宁、中甸三坎等地纳西族,至今仍保留火葬习俗。惟云南丽江地区纳西族从清初“改土归流”后,从汉俗而改为土葬。火葬仪式先将棺木抬到火化场,便放置在事先准备好的原木堆上(原木数目为男九女七),用抬棺的四根木棒从四个方向支撑住,放稳,负责火化的两个男子把死者尸体抽坐于棺中,全身脱光,并擦油抹酒。然后,将死者反卧于棺中,衣物挂于棺头死者生前用具则装进小竹篮挂于一旁树枝上。再由送葬者中最年长的一位老者举火把,口诵“麻利本每荷”,绕棺几周,然后开始点火焚烧,其余人离开。火化毕,拣出几块头、手、足等各部位之骨灰包好,带回家中供奉,以备十月或冬月超荐时用,其余骨灰由子女于第二天就地扫除,或抛入江河中。